日本研究

期刊导读

文艺理论论文_茅盾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

来源:日本研究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2-01-31
文章目录

摘要

abstract

第一章 绪论

1.1 选题缘起

1.2 研究创新点与意义
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

    1.3.1 关于“简介概述日本茅盾研究概况”的研究现状

    1.3.2 关于“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”的研究现状

    1.3.3 前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

1.4 研究方法

1.5 研究思路

第二章 茅盾小说日译单行本的滥觞之作——《蚀》在日本的翻译与研究史论

2.1 昭和前期(1926-1945)日本对《蚀》的翻译和研究

    2.1.1 《幻灭》的译介:茅盾中长篇小说在日本接受的滥觞

    2.1.2 《大过渡期》:茅盾作品日译单行本的先河

    2.1.3 《大过渡期》发表后日本学界的多种评价

    2.1.4 昭和前期日本接受和研究《蚀》的社会文化背景

2.2 昭和中期(1945-1966)《蚀》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概况综述

    2.2.1 “审美”的突破与回旋:佐藤一郎与高田昭二对《蚀》的研究

    2.2.2 特殊历史语境下中日对《蚀》研究的异同

2.3 东瀛学界的多部声:1970 年代至今《蚀》在日本的研究述论

    2.3.1 茅盾作为“作家”的起点:《幻灭》文学价值在日本的重估

    2.3.2 对《蚀》的“女性解放”、“性描写”及版本流变的研究

    2.3.3 21 世纪《蚀》在日本研究的新坐标:白井重范的“《蚀》论”

    2.3.4 异文化语境下中日对《蚀》接受与研究的异同

第三章 永不磨灭的经典—《子夜》各日译本的问世、流变与研究考论

3.1 “恶文”评价与完整译本的缺席:《子夜》在二战前日本的传播与接受

    3.1.1 增田涉的评价与未实现的约定

    3.1.2 到底是“恶文”还是“杰作”?——对竹内好《茅盾论》的再解读

3.2 二战后(1945-2013)多个《子夜》日译版本的问世、流变与评介

    3.2.1 首部《子夜》日译单行本的诞生及其意义和价值

    3.2.2 1960 年代的再译:小野忍与高田昭二的合译单行本

    3.2.3 作为“杰作说”的铁证:竹内好的译介与评价

3.3 《子夜》在日本的研究述论

    3.3.1 译者的再度评介:尾坂德司与高田昭二的《子夜》研究

    3.3.2 昭和后期(1966-1989)是永骏、中野美代子、篠田一士的《子夜》研究

    3.3.3 平成时期(1989-2019)桑岛由美子、白井重范的《子夜》研究

    3.3.4 《子夜》在日本接受研究的多元化与递进性

第四章 “梅女士”于日本之再现—《虹》日译单行本的生成与接受

4.1 《虹》日译单行本的问世及其前后学界的解读评价

    4.1.1 一部未完成的译著:武田泰淳对《虹》的翻译和解读

    4.1.2 对“梅女士”的人物形象分析:藤井冠次与武田泰淳的对话

4.2 《虹》与武田泰淳短篇小说《圣女侠女》的互文性

    4.2.1 中国式侠义的精神符号:“梅女士”于二战后日本之再现

    4.2.2 追求女性解放的使者:关于玛利亚的原型室伏克拉拉

4.3 二战后《虹》在日本的研究综述

    4.3.1 搁笔缘由的探究:三宝政美对《虹》的研究

    4.3.2 日本首篇《虹》专题论文:小西升《茅盾的<虹>》

    4.3.3 《虹》中的“虚”与“实”:是永骏对文本的深入解读

第五章 茅盾40 年代长篇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—以《腐蚀》《霜叶红似二月花》为例

5.1 国民党政治黑幕小说的特殊意义:《腐蚀》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

    5.1.1 《腐蚀》各日译版本的生成及评介

    5.1.2 《腐蚀》在日本的研究述论

    5.1.3 “自我迷失”与“身份焦虑”:《腐蚀》对堀田善卫短篇小说《齿轮》的创作影响

5.2 《霜叶红似二月花》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梳考

    5.2.1 一部现代版的《红楼梦》:《霜叶红似二月花》三个日译本的生成与评价

    5.2.2 对“母性式包容”及“男性式无能”的解读:中日学者界的对话与争鸣